台湾国学教材怎样才能“接地气”?

2013年10月01日08:32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日前,30所中学的高中生用上了中国台湾地区国学教材的消息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内地首次引进的这套台湾国学教材到底是什么内容?在北京的课堂融入中是否能够接地气?记者了解到,台湾国学教材进京并非坦途,由于教材容量太大,缺乏国学师资等原因,目前北京只有一家民办高中在尝试教学。更有趣的是,为了适应内地的教育环境,教材甚至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多位感动中国人物也被编入台湾国学教材。(北京青年报9月28日)

 

引进台湾国学教材,从本质上说,是内地基础教育教材改革、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在笔者看来,台湾国学教材在内地要“接地气”,不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而应该在引进教材的同时,推进内地的评价制度改革和学校自主办学,离开了评价制度改革和学校自主办学,不论是引进台湾教材还是其他地区、国家的优秀教材,都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

 

据媒体报道,不少原本准备采用教材的学校,以所需课时太长、师资力量不足为由,最终没有采用教材。其实,课时太长、师资力量不足,不过是借口,真实的原因是,这一教材的诸多内容与高考无关,既然与高考无关,学校何苦花那么长的课时开设必修课,并安排教师上课呢?在“教招考”完全一体化的考试、教学环境中,基础教育奉行的原则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也是过去多年来我国推进的教材改革、课程改革,最终都遭遇失败的根源所在——对于没有纳入高考的科目,学校、老师、学生都不待见,包括对学生成长具有极为重要作用的体育课,也被边缘。在这种考试、教学体系中,引入国学,其前途命运在引进时就已注定。就是假以时日,我国高考也考有关国学的内容,这也不是国学的福音,因为老师必然会围绕考点教学生,好好的国学教育,还是会成为死记硬背,学生可考出高分,可却缺传统文化素养。

 

舆论对台湾国学教材在引进时所做的修改也很感兴趣,而笔者感兴趣的却是,是谁要求做这一修改?是行政部门?引进的出版机构?还是准备采用这一教材的学校、老师?另外,这种修改就能起到符合内地国情的效果吗?如果是学校在采用时提出修订意见,以便更适合学校教学,这无可厚非,这一意见体现了学校的自主性,而如果并非学校提出意见,而是行政部门提出修改意见,这就并不妥当——在我国教材编写中,行政部门主导教材编写,导致编写者在编写时挟带“私货”,包括按自己的意图修订名家名作等,已遭遇舆论的质疑。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方面,没有少花工夫,但客观而言,这些改革,除了给老师、家长留下折腾的印象之外,并没有对基础教育的局面带来丝毫改变。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的,有两大关键因素,一是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二是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是行政治校而非教育家办校。只有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把学校、老师、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也只有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才能让学校办学尊重教育规律,办出特色和个性,这是在我国制定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时就达成的共识,但这方面的改革,推进极为艰难。

 

不客气地说,在当前的高考制度和缺乏自主办学空间的办学环境中,就是把全世界最先进的教材引进中学课堂,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假使他们活到今天)来办学,恐怕也会一筹莫展。笔者不是反对在教材改革、课程改革上做尝试,但要尝试取得成功,必须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自主办学改革,这是所有改革的牛鼻子。

 

另外,笔者认为这种尝试,不应该是由行政主导,而应该是学校自主选择——这会使尝试更具生命力,学校会根据自身的定位,选择适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材。由行政主导的教材改革、课程改革,不但会分散大家对动真格教改的关注,而且也会因行政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换言之,行政部门应该做的是改革评价制度,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至于学校要设置怎样的课程,选用怎样的教材(包括编写校本教材),那是属于办学自主权范畴的事,当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学校有办学自主权,我国每所中小学不会再千校一面,课程自会丰富多彩,而教材也必定各有千秋,自编教材、引进某些教材,根本就是什么事儿。

 

文章关键词: 倪发科 六安 腐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